搜索
首页 作者

《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

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描绘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诗人身处万里之外,无法看到月光,随着雨的到来,月光也黯然失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接下来的两句:“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感到自己的灵魂仿佛已经死去,就像去年那个秋天一样。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幽魄”与“去年秋”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但没有人陪伴在身边。笛声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孤独和无助,而远处的楼阁则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处境。这两句诗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最后两句:“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无助。他不知道该找谁来陪伴他,只能梦想着去到遥远的地方。这里的“沧洲”可以理解为诗人理想的境地,他渴望逃离现实的困境,去到一个宁静的地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助和无奈。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先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 3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