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杨芳草正留连,急雨催诗湿锦韉。 野花不知行乐意,背人无语自耕田。 |
|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自然景物和游人感情融为一体的写意画,抒发了诗人迷恋自然景色和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情怀。 首句“绿杨芳草正留连”,开门见山,直写诗人们流连观赏绿杨芳草的情景。诗句纯用色彩与景物相对映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盛春景色的特征,渲染出一种明快、生机盎然的氛围。绿者青翠欲滴,红者艳丽如火,这万紫千红、争艳斗妍的春景,使诗人暂时忘记了旅途的疲乏,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 第二句“急雨催诗湿锦韉”,是对上句所写的留连观赏景物的一种补充。在绿杨阴里,忽然一阵急雨袭来,给疲倦的诗人和同伴们带来了凉爽和清新。然而,这场急雨又给诗人出了一道难题:怎样走完这长长的行程?“催诗”正暗示了这场雨给诗人带来的困难。于是,诗人发问:“我该怎样走完这旅途?”诗句通过“催”字把雨拟人化,用“湿锦韉”回答了这个问题。锦韉是华丽的船上用的彩色帷幔,这里代指华丽的马鞍和马匹。由于雨大路滑,急于赶路的心情使诗人不禁加快了步伐,马鞍也被沾湿了。“催”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这一句通过景物的描写暗示出诗人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难免有困难,但他却丝毫不感到畏难和疲乏。 第三句“野花不知行乐意”,进一步描写诗人对野花产生爱怜而自我安慰的心境。“野花”是路边没有人欣赏的花草。“行乐乐意”,是诗人内心的欢快情绪的外露。但他不知道“野花”也有同样的情趣,而只是以为它们像人一样懂得感情。“不知”二字十分传神,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野花的爱怜之情,而且表现出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态。这时,野花被微风吹拂着,好像在含情脉脉地伴着诗人前行。这样写更加突出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珍爱。 末句“背人无语自耕田”,是诗人在行进中无意间发现的一幕动人的景色。“背人无语自耕田”,这是野花们的情态:它们默默无语地在田野里耕耘着、忙碌着,似乎全然不知有人在观赏它们;而它们在无人观赏时依然安之若素、乐此不疲地辛勤耕耘着。这一句表面上是写野花,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诗人不也是像这些野花一样在默默地、辛勤地耕耘着吗?这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对野花们的热爱和对自己旅途生活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把自然界中的绿杨、芳草、急雨、野花等景物拟人化,使它们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感情和性格。同时,作者又把自己也幻化成这些景物中的一种,如醉如痴地爱抚着大自然中的一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并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珍爱。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以景起情的手法。作者首先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春景图,接着以“急雨催诗”暗示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困难和心情的急迫;然后又以“野花无语自耕田”暗示出野花似人,它们在默默地、辛勤地耕耘着;最后再以“留连”点出作者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珍爱。这样写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景物融为一体,使得全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总的来说,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和深远的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巧妙地运用色彩和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出自然景物的美丽和迷人之处。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己旅途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景物的珍爱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流畅优美,读后令人陶醉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