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养来来岁月深,笼开不见意沈吟。 也知只在秋江上,明月芦花何处寻。 |
| 这是一首写失物之感的诗。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看,它很可能是一首在秋江上失掉或尚未寻到的小船,或则可能是写遗失于秋江上的一只小铜镜或一方小扇,只是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把这一具体的失物对象称为“深”。如果是小船,秋江明月下的这只小船就象征了作者自身。船中的一切生客,就象征着作者心中的所思或想念的人。因此这首诗中的“惜养”、“沈吟”、“何处寻”这些含义隐约的词语,所指就不止一端。它可能是在暗示读者把自己化作一只“惜养”好的小船,随着这明月芦花一起漂流于无边的秋江之上,希望能寻到失落的归宿。也可能是把诗人所思念的人比作遗落芦花秋江上的小船,期待他早点归来。因此这首诗既有惜别怀远的情思,也有渺茫难测的失意怅惘。 诗的最后两句:“也知只在秋江上,明月芦花何处寻”,笔锋一转,由前两句的寻找和期盼转向了无奈的慨叹。因为“也知只在秋江上”,曾经寄予深情厚意的秋江明月,已不再是无可寄托的景物,但现在遗失的东西已无法寻回,“明月芦花何处寻”呢?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在无奈中透露出来的对前程的迷茫和悲哀之情。 此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而不直接说破,借助一系列景物的渲染,通过顿挫吞吐的回环咏叹之妙,把一种心中空虚失落、怅然若失的苦闷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对含蓄蕴藉这一古典诗歌美学风格的有益补充。 全诗笔致细腻,感情深挚,而语言澄澈空明,形似简淡,但意境高远。这是因为诗人用深沉浑厚的意象酿成了诗意氛围的深沉和含蓄,而这种意象又不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因而使得全诗具有一种强烈的虚实相映的美。 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内涵的丰富多样,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仅适合于细细品味和欣赏,而且也适合于在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朗诵和吟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