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登上天竺阁》

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寂寥的山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联“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描绘了诗人在高危的山巅,依靠在倾斜的楼阁上,听着稀疏的钟声在暮色中回荡。这一联通过对环境的刻画,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 颔联“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进一步描绘了山景,小溪回流,远处的山带仿佛合在一起,山峰环绕,翠绿的树林像波涛一样连绵不断。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颈联“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觉得尘世已无法容纳他,只有这宁静的山景和天空的明月才能给他带来内心的宁静。这一联通过对比尘世和自然的差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尾联“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想象在风雨之夜,独坐山中,更能通达玄妙之理。这一联通过想象和向往,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山景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创作背景
《登上天竺阁》是明代文学家姜龙的诗作。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情感思绪等有关。对于《登上天竺阁》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创作背景: 1. 诗人姜龙可能对天竺阁这一景点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情感,登上天竺阁后,被周围的景色所触动,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2. 诗歌可能反映了姜龙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过登高远眺,诗人可能对人生、命运、自然等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3. 明代文学崇尚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这首诗可能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总之,《登上天竺阁》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经历、情感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姜龙的生平事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相关诗词
  • 1
    [唐]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
    厓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
    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
    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
    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
    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
  • 2
    [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3
    [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