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元夕(二首)》

吴趋西去接金阊,烂熳灯球月让光。
春色不教拘束住,可怜罗绮夜生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吴地夜晚的繁华景象,展现出春色烂漫、灯火辉煌的美景。首句“吴趋西去接金阊”,描述了吴地西部的繁华地段,与金阊相连,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夜市。次句“烂熳灯球月让光”,进一步描绘了灯火的辉煌,连月亮都黯然失色,让位于灿烂的灯光。这里的“烂熳”二字形象地表现了灯火的绚烂夺目。 第三句“春色不教拘束住”,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色赋予生命,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无法被任何力量拘束。这一句也暗示了人们欢乐的心情,不受任何束缚,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结句“可怜罗绮夜生香”,以“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罗绮夜晚散发出的香气的怜惜之情,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夜晚,展现了吴地的繁华景象和人们欢乐的心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美好景象,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欢乐的氛围。
创作背景
《元夕(二首)》的作者汤珍是明代的文人,他的这首诗描述了元宵夜的景象。对于该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 1. 元宵节的传统: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就有热闹的灯会、赏花灯等民俗活动。汤珍可能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感受到了浓郁的氛围,因此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2. 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汤珍在《元夕(二首)》中可能融入了自己对节日的感受,对家乡、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等。 3. 社会背景的映射:文学作品往往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明朝时期,虽然国力渐衰,但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依然盛行。汤珍的诗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情。 综上所述,《元夕(二首)》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了元宵节的传统、汤珍个人的情感表达以及社会背景的映射。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