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赋得月照冰池》

霁夕云初敛,栖娥月未亏。
圆光生碧海,素色满瑶池。
天迥轮空见,波凝影讵窥。
浮霜玉比彩,照像镜同规。
皎洁寒偏净,裴回夜转宜。
谁怜幽境在,长与赏心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咏月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月亮从初升到高悬天空的各个阶段,展现出月亮的各种美态,表达出对月亮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霁夕云初敛,栖娥月未亏。”首联描绘了天气转晴,夜幕降临,云朵开始收敛,月亮初升的场景。这里用“栖娥”来形容月亮,给人一种婉约、柔美的感觉。 “圆光生碧海,素色满瑶池。”颔联描绘了月亮渐渐升起,光芒洒在碧海之上,素雅的色泽铺满了瑶池。这里的“圆光”和“素色”形象地表现了月亮的形状和颜色。 “天迥轮空见,波凝影讵窥。”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月亮高悬天空,波涛凝固,无法窥视月亮的影子。这里的“天迥”和“波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月亮的高远和清辉。 “浮霜玉比彩,照像镜同规。”尾联以浮霜和玉相比,形象地表现了月亮的洁白和光彩,以镜子比喻月亮的圆形,更加突显出月亮的美丽。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月亮的各种美态,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借助月亮的形象,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赋得月照冰池》是唐朝诗人叶季良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是在什么特定的情况下或因为什么原因而创作的。然而,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以及结合唐朝文学和文化的背景,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在唐朝,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非常受欢迎,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受和思考。《赋得月照冰池》这首诗描写了月光照在冰池上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观赏自然景色时有感而发创作的。 此外,唐朝文学和文化崇尚高雅、自然和含蓄,这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因此,这首诗可能也是在唐朝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创作的。 总之,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推测,得出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相关诗词
  • 1
    [宋]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冻杀无位真人,走入冰池里浴。
  • 2
    [宋]
    春风只在园西畔。
    荠菜花繁胡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
    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 3
    [宋]
    冰池轻皱。
    喜寒律乍回,微阳初透。
    岁晚云黄,日晴烟暖,画刻暗添宫漏。
    山色岸容都变,春意欲传官柳。
    最好处,正酥融粉薄,一枝梅瘦。
    行乐,春渐近,景胜欢长,幼眇丝簧奏。
    鸣玉鹓行,退朝花院,犹有御香沾袖。
    试问西邻虽富,何似东皋依旧。
    趁未老,便优游林壑,围棋把酒。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