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客在长城下的深沉体验,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句“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描绘了游客在长城下的场景,同时饮马于长城的窟穴。这里的“长城”象征着边疆和战争,而“饮马”则暗示着军事活动。 接着,“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描绘了马嘶声和水腥味交织在一起的场景,这是因为水流浸泡着征人的骨骼。这两句诗通过对听觉和嗅觉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这两句诗提出了疑问,那流动的水难道是流泉,但它终究不能形成潺潺的溪流。这个疑问引出了下文对流水和骨骼的比喻。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这两句诗表达了流水可以洗去骨骼上的泥土,但却无法洗去骨骼中的冤屈。这里的“冤”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悲痛和同情。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这里的“骨若比流水”是对流水和骨骼的比喻,意味着骨骼像流水一样四处漂流。而“四海有还魂”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怀念和哀思。 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表达了流水发出呜咽的声音,这声音中仿佛包含着言语,表达了诗人的悲痛和愤怒。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流水、骨骼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不屈。
创作背景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是唐代诗人僧子兰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乐府民歌是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常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盛行,野有旷夫,室有思妇,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空闺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大多写得真实动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社会背景。 具体来说,诗歌描绘了一个妇女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也可能寓含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和苦难的控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书籍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相关诗词
  • 1
    [唐]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
    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
    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
    蹄踪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
    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
    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 2
    [唐]
    空宫古廊殿,寒月照斜晖。
    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 3
    [唐]
    日映宫墙柳色寒,笙歌遥指碧云端。
    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
僧子兰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