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华亭百咏·三洞庵》

勾曲山头客,遨游到市尘。
星冠顶霜月,夜半正朝真。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山头修行的客人,他游荡到市尘中,头顶星冠,冒着霜月,夜半时分正在朝拜真神。整首诗充满了神秘、寂静、崇敬的氛围。 首句“勾曲山头客”,通过“勾曲山头”这一地理位置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偏远的、静谧的修行场所,而“客”则表达了诗人的身份和状态。诗人以客自居,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逸士风范。 次句“遨游到市尘”,与首句形成鲜明的对比。“遨游”二字表现了诗人的自在与随意,“市尘”则描绘了俗世的繁华与喧嚣。此句表现了诗人从静谧的山头进入喧嚣的市井,这种空间的转换,突显了诗人的超脱与独立。 第三句“星冠顶霜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形象。“星冠”象征着诗人的超脱与高尚,“霜月”则表现了时间的深沉与寂静。诗人在霜月之下,头顶星冠,给人一种崇高而神秘的感觉。 最后一句“夜半正朝真”,点明了诗人夜半时分正在朝拜真神。“夜半”加强了寂静、神秘的氛围,“朝真”则表现了诗人的虔诚与恭敬。此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既收束了全诗,又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形象、行为和环境,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虔诚修行的逸士形象。同时,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加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真神的敬仰。
创作背景
《华亭百咏·三洞庵》是宋朝诗人许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他游览华亭(今上海松江)地区的三洞庵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三洞庵是道教寺庙,位于佘山,因山上有三个洞穴而得名。 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自然景观的触发:诗人游览三洞庵,被佘山的自然风光和三洞的独特景色所触动,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2. 历史文化的影响:华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敬仰和怀念。 3. 个人情感的流露: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对道教文化、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或者对个人生活、社会现象的感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相关诗词
  • 1
    [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2
    [近代]
    云间夏内史,束发便从军。
    江左龙飞误,华亭鹤唳闻。
    遗骸谁护惜?
    后死属王君。
    何日携鸡酒,相从义士坟。
  • 3
    [宋]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