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丙寅闻边报》

出山已办沙场骨,今日生还亦主恩。
忽报辽阳飞骑近,白头垂泣向江门。
作品赏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够满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沙场战士生还归来的场景,表达了战士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主恩的感激,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首句“出山已办沙场骨”,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战士出征前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同时,“沙场骨”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次句“今日生还亦主恩”,则表达了战士生还归来的感慨和对主恩的感激之情。在经历了沙场的生死搏杀之后,幸存的战士更加珍视生命,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主的恩典和庇护。 第三句“忽报辽阳飞骑近”,通过“忽报”二字表现了消息的突然和意外,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瞬息万变和不确定性。同时,“辽阳飞骑近”也进一步加剧了整首诗的紧张氛围,让人们为战士的安危感到担忧。 最后一句“白头垂泣向江门”,则通过描绘白头战士垂泣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生还归来的战士,面对家乡的亲人和江门,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沙场战士生还归来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主的感激之情。诗歌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丙寅闻边报》的创作背景是明朝崇祯年间,东北的后金政权不断崛起,对明朝的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丙寅年(1626年),后金军队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军队在袁崇焕的率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击退了后金军队的进攻。这场战争对明朝的政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爱国热情。董应举的《丙寅闻边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关切。
相关诗词
  • 1
    [清]
    老屋河干渐不支,年来河伯故相欺。
    颓檐缺壁还风雪,浊酒辛盘自岁时。
    浪把一生供敝帚,独留双眼看残棋。
    阳回少慰幽人意,检点梅花放几枝。
  • 2
    [明]
    漠漠轻阴笼竹院,细雨无情,泪湿霜花面。
    试问寸肠何样断?
    残红碎绿西风片。
    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
    不恨天涯人去远,三生缘薄吹箫伴。
  • 3
    [宋]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