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游虞山顶维摩院》

西风近重阳,青女作奇酿。
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
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
林空眼界宽,云深开法藏。
欢迎杂钟鼓,舞跃骇龙象。
载酒得良友,灵山拉寻访。
同来八九辈,俱能尚疏旷。
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
修竹当翠袖,泉声代清唱。
徘徊欲尽欢,更上层巅上。
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林的美景,以及诗人与朋友们在山林中欢聚的场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旷达、欢快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首联“西风近重阳,青女作奇酿。”点明了时间和季节,同时引出了下文的主题。“西风”点明了秋天的气息,“重阳”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氛围。而“青女作奇酿”则引出了下文诗人与朋友们欢聚的场景。 颔联“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高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幽讨”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感受。“木落秋可望”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氛围和景象。 以下各联则分别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山林中欢聚的场景,以及山林的美景和气氛。其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旷达、欢快的自然世界。 颈联“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描绘了诗人在山溪中行走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溪的曲折和诗人的姿态。 尾联“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看法,认为只有具备本色的人才能具备“六通相”,即通达、明理、悟道的能力。 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游虞山顶维摩院》是宋朝诗人周才所作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直接了解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诗的内容和题目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 首先,诗题《游虞山顶维摩院》表明这是一首描述游览寺庙的诗,维摩院是一座佛教寺庙。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参观维摩院后有所感触而创作的。 其次,宋代的诗歌常常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很多诗歌都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这首诗也可能是诗人在参观维摩院时,对佛教教义或者寺庙的环境产生了共鸣,从而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但通过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上一首
《烛影》
下一首
《句》
相关诗词
  • 1
    [宋]
    西风搅桂树,落日明枫林。
    游子怀归期,予悲渺登临。
    虞山一何高,湘水一何深。
    英皇仅枯冢,寂寞薰兮琴。
    我欲奏古曲,俗耳更哇淫。
    古器不可见,聊作相思吟。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
    一歌众鸟听,再歌万籁喑。
    推手君勿歌,有酒且孤斟。
    落落此时意,寥寥千载心。
    五弦毋庸绝,四海谁知音。
  • 2
    [明]
    春游处处屐堪携,看遍青山暮霭低。
    高兴又闻寻覆釜,伤心应不到藤溪。
    梅花绽尽香犹远,柳叶开迟色未齐。
    我怯轻寒身懒动,时传客至问幽栖。
  • 3
    [明]
    生绢丈许画者谁,石田老人今画师。
    年来都下家家有,此幅吾知出亲手。
    笔意纵横信所之,夹岸翛然已疏柳。
    溪阴欲渡无舟楫,万杙成桥远相接。
    何处诗人跨瘦<马蒙>,破帽欹风粘落叶。
    两山对峙开高关,谽谺梵宇容千间。
    半空丹雘势突兀,雪窦天台真等闲。
    老人昔共游虞山,此景仿佛曾跻攀。
    昆湖荡漾临几席,水绕渔庄凡几湾。
    京华十年走尘土,看画分明能破颜。
    山林在望鸟飞倦,春到江南吾欲还。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