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疏山三首》

江南九月未飞霜,木叶萧萧已半黄。
行遍疏山山下路,满山唯有桂花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九月秋景,展现了一幅丰富而生动的自然画卷。首句“江南九月未飞霜,木叶萧萧已半黄。”描绘了江南地区九月秋意渐浓的景象,树叶已经开始泛黄,但还未到霜降的时候。通过这句诗,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色彩的转变。 次句“行遍疏山山下路,满山唯有桂花香。”则进一步将读者带入到秋天的氛围中。诗人行走在疏山山下的路上,满山遍野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这句诗通过嗅觉感官,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韵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与宁静。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树叶泛黄、桂花飘香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秋意,展现了江南秋天的独特韵味。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技巧方面,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和感官描写,将读者带入到秋天的氛围中。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树叶的黄与桂花的香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秋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曾季貍的《疏山三首》是在宋代创作的一组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从宋代文学和文化的整体背景出发,对这首诗进行一些推测和分析。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哲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宋代也是儒家理学盛行的时期,对于自然、人生、社会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曾季貍的《疏山三首》可能也受到了这些时代背景的影响。 此外,疏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季貍游览疏山时,可能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以及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总之,曾季貍的《疏山三首》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宋代的文化背景、儒家理学的影响以及疏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关。
相关诗词
  • 1
    [宋]
    路入千岩紫翠深,溪山好向梦中寻。
    松风洗净笙歌耳,泉石挽回花柳心。
    曲水流觞追禊事,茂林修竹是出阴。
    兰亭旧墨空磨灭。
    俛仰人间成古今。
  • 2
    [宋]
    白水水逾白,疏山山不疏。
    林迷钟递响,路久衲分裾。
    寤寐念丘壑,征行怀简书。
    西来有意否,试与问何如。
  • 3
    [宋]
    夹道苍松六月寒,尘埃只隔白云间。
    重游恰是十年后,往事空惊一梦间。
    杰阁漫夸新卜築,危亭不似旧跻攀。
    凭谁说与矮师叔,投老求分一半山。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