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十七夜雨坐》

秋云满空塞,夜景生寥廓。
开帘对零雨,客思转萧索。
灯明虚室幌,月暗高城柝。
天际闻远鸿,琴中悲怨鹤。
佳人不共赏,感叹秋怀恶。
侧想明月辉,梧桐坐来落。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寂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萧瑟的心境。诗中以秋云、夜景、零雨、孤鸿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悲伤。同时,诗人通过琴声、佳人之不共赏等细节,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的孤寂与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言辞优美,堪称一首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秋云满空塞,夜景生寥廓。”描绘了秋天的云彩满天,夜晚的景色空旷寂寥,为全诗奠定了凄清的氛围。 2. “开帘对零雨,客思转萧索。”诗人打开帘子面对零落的秋雨,游客的思绪变得萧瑟,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悲伤的氛围。 3. “灯明虚室幌,月暗高城柝。”明亮的灯光照亮了空荡的房间,暗淡的月光下高城的梆子声响起,通过对比明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4. “天际闻远鸿,琴中悲怨鹤。”天边传来远方的鸿雁叫声,琴声中悲怨的鹤鸣响起,以动物的声音表现了诗人的悲伤与感慨。 5. “佳人不共赏,感叹秋怀恶。”佳人不能一同欣赏这凄清的秋景,诗人感叹秋天的情怀恶劣,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与感慨。 6. “侧想明月辉,梧桐坐来落。”诗人想象着明月的光辉,坐在梧桐树下落下,表现了诗人的沉思与寂寥。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萧瑟的心境,展现出一种凄美、感慨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十七夜雨坐》是明代诗人许宗鲁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十七个夜晚的雨中静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创作背景: 许宗鲁生活在明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他本人历经坎坷,曾在官场上受到排挤和打压。因此,他选择远离纷扰,隐居山林,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十七夜雨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1. 意象描绘:诗中通过“十七夜雨”这一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连绵不断的雨夜中静坐的情景。这种环境既具有压抑感,又充满了诗意。同时,雨夜中的寂静与孤独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2. 情感抒发:诗中“独坐空山听雨声”一句,表现了作者在雨夜中的孤独和寂寞。然而,在这种孤独中,作者却能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慰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哲理思考: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智慧。 4. 语言优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尤其是“独坐空山听雨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雨夜中静坐的情景,令人陶醉。 总之,《十七夜雨坐》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五言绝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智慧。
相关诗词
  • 1
    [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
  • 2
    [清]
    柳枝经风叶未凋,当时愁损画眉鸟。
    ?今日重入歌舞地,逢见卿卿又魂销。
  • 3
    [宋]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
    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
    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
    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
    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
    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
    纨扇新裁冰雪余,清风不隔纻罗疏。
    飞升漫写秦公子,荣谢应怜汉婕妤。
    渺渺金河入禁垣,渐台雨过碧波翻。
    共传太液龙舟稳,不似南方竞渡喧。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