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见之时非是见,见犹离见若为论。 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 |
|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见与非见的矛盾,钱塘江的壮丽景色,以及中秋后潮水奔腾的景象。 首句“见见之时非是见,见犹离见若为论”,以“见”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所见的事物。这里的“见”并非简单的视觉感知,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看到事物时,我们其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感知,而进入了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然而,这种理解和分析并非简单的“见”,而是超越了“见”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见犹离见若为论”一句,诗人似乎在探讨“见”的矛盾性。一方面,“见”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是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见”又可能带来误解和偏见。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如何超越“见”,这是诗人想要探讨的问题。 第二句“钱塘江上中秋后,风急潮声万马奔”,诗人将视线转向了钱塘江的景色。中秋后的钱塘江,风急潮涌,如万马奔腾。这里的景色描绘得生动而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诗人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更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和理解生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