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哀甬东》

穹庐夜徙后,野哭动江东。
乱瓦栖云脚,荒炊坐马通。
霾深天未白,雾滃日难红。
庙火睢阳见,悲吟动晚风。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一次灾民流离失所的夜哭场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夜幕下江东地区的凄惨景象。诗人通过对天气的描绘,将灾难中的人们生活与庙火相联系,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首句“穹庐夜徙后,野哭动江东”,以穹庐夜徙来比喻灾民流离失所的场景,表达了他们的困苦和无助。野哭动江东,则直接描绘了江东地区夜间的哭声四起,这哭声震撼人心,揭示了灾民们痛苦的生活现状。 “乱瓦栖云脚,荒炊坐马通”两句,诗人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灾民生活的艰辛。乱瓦之下,云脚杂乱地栖身,这让人联想到灾民们可能是在废墟、荒野中寻找栖身之所。荒炊坐马通,则描绘了灾民们无家可归,只能靠马匹供应食物的艰难生活。 “霾深天未白,雾滃日难红”两句,诗人通过描绘阴霾的天空和浓厚的雾气,进一步突显了灾情之严重和人们生活之困苦。霾深天未白,意味着黑暗仍在笼罩着人们的生活;雾滃日难红,则描绘了太阳升起时仍然带着浓厚的雾气,象征着灾难中的人们生活仍然处在黑暗之中。 最后两句“庙火睢阳见,悲吟动晚风”,诗人将庙火与悲吟相联系,表达了对灾难中的人们深深的同情。庙火象征着灾难的源头,而悲吟动晚风则表达了灾民们的哀嚎在晚风中回荡,让人感到无比的悲痛。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灾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灾难中的人们深深的同情。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灾难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助。
创作背景
《哀甬东》是清代文学家李邺嗣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清军攻陷宁波后进行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此诗的创作背景是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浙江宁波后,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史称“甬东之惨”。李邺嗣作为宁波人,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感到极度悲痛和愤慨,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哀伤和控诉清军的残暴行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1
    [清]
    筚栗频吹断,经旬敢一行。
    巷初投犬吠,市稍贺人声。
    家在移前尽,身从定后惊。
    太平真足慕,容易偃柴荆。
  • 2
    [清]
    战垒村村见,愁云日日浓。
    乱骸争白草,旧鬼失青松。
    不断三江鼓,难消八月烽。
    山居何处好,比屋有新春。
  • 3
    [清]
    江干一夜雨,何处洗腥尘。
    赤野丰乌食,青烟杂马磷。
    鬼房愁近夜,怨草虑无春。
    此日高苍意,应怜三户民。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