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浣溪沙》

艾蒳香消火未残。
便能晴去不多寒。
冶游天气却身闲。
带雨移花浑懒看,应时插柳日须攀。
最堪惆怅是东栏。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闲居遣闷之作,从诗中看出作者心境不甚愉快。诗中写到春残时节天气忽雨忽晴,插柳攀枝的游春景象,以及作者对东栏花事将败的惆怅,都表现了诗人的伤春之情。 首句“艾蒳香消火未残”中,“艾蒳”是一种香草,这里指代春天百花盛开、芳草吐香的景象。“火”指代火令花,即杏花。写春天百花盛开、芳草吐香的句子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野芳发而幽香”等,但多就眼前景色而言。这里写“艾蒳香消火未残”,则侧重表达对春天消逝的感受。“香消”二字,不仅描绘了杏花含蕊之态,同时又暗指春天百花盛开,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给人以无限的快意。而到了“火令将残”之时,虽然尚余杏花一枝,却也表现了天气由浓转淡的趋势,透露出春天的消逝。“便能晴去不多寒”一句更具体地表达这种春天即将消逝时的心理状态。在不少文学作品里边,残春之时常常是作品主人公心态转哀伤、愁苦的时节,王灼《碧鸡漫志》说:“(残)春日景最惨,俗语谓之‘流年’。”那么作者在诗中写出“不多寒”来,未免有“哀伤”之嫌。但是作者毕竟是很感伤春残的。“冶游天气却身闲”,话比较展开。由于气候适宜于游玩,于是有人终日流连于花间柳侧;更有那些整天不识“忙”为何物的贵族公子哥儿们。于是便觉气象万千,美不胜收。上句极写游冶的热闹(实际此处是在写静),正反衬出诗人自身的闲情逸致,从而透露出其内心的满足和欣慰。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愁苦之人,于是自然地触景生情了:“带雨移花浑懒看”。 “带雨”一词,不仅表明是在雨后,而且表明天色已晚或阴雨连绵不断。在这样的天气里去移花栽柳,作者确实没有兴趣去看。这里不是一般的懒看,而是对春天即将消逝的无奈和感伤。由此而及于“应时插柳日须攀”,便会愈感春天的不留恋和怅惘。“最堪惆怅是东栏”,则又将这种惆怅之情推向高潮。“东栏”即东栏之处,又暗指作者本人及所感之事。由上句可知作者此时独处无聊,于是便由残春景象触起自己的愁思和感慨。这种触景伤情借春残之景而发出的一片惆怅之情。由于没有直接的宣泄和表白,而表达得相当含蓄委婉。同时“最堪惆怅”一句也使结句在情味上与起句“艾蒳香消火未残”暗相呼应而又产生一种回环跌宕的艺术美感。全诗不直接写作者自己的心情如何;而是通过对所处环境时令的描绘,以烘托出作者心情的惆怅、无聊。这种融情于景的手法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这首诗的最大特点便是善于抓住初春时令中的一刹那感受来加以描绘,以春残之景来烘托心情的寂寞无聊,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初春时节的代表作。 此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自然。前四句都是用素描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述,显得既生动而又逼真;后四句则用流畅自然的语言直抒内心感受。整首诗不仅语言朴实自然而且优美动人;尤其是在层层烘托之中产生一种宛转回荡的艺术美感;这是许多唐代边塞征战诗所少见的。综上所述,《木兰花慢》是一首情景交融、凄婉动人的抒情之作;它是通过勾勒一幅令人伤感的初春景象来直接抒发内心悲怆情绪的一首佳作。该词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艺术上都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借鉴。当然在当今人们审美情趣日趋多样、日渐淡薄自然的现实情况下,阅读和理解此词的意境也十分必要了。
创作背景
**宋代词人张炎的《浣溪沙》的创作背景是他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在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张炎退居福建生活。从高宗建炎三年到绍兴十九年(公元1129-1149年)的二十年间,他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这首《浣溪沙》就是他在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写下的。
相关诗词
  • 1
    [宋]
    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2
    [宋]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 3
    [宋]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