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霅川道中》

扇底无残暑,西风日夕佳。
云山藏客路,烟树记人家。
小渡一声橹,断霞千点鸦。
诗成鞍马上,不觉在天涯。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扇底”起笔,点出时令和场景。“扇底”,即扇面,“扇底无残暑”,盛夏已过,秋扇见弃之时,暗点此时节已凉爽宜人。 “西风日夕佳”,则天气转好,令人愉悦。这句诗中的“日夕佳”,典出左思《招隐》诗:“日夕凉风至,散发弄疏桐。对此欣登暮,悠然歌在空。”如此说来,本诗虽说是“西风”之下的产物,但意境实胜于左思诗中之“登门临要路,挥手笑嚣浊”数语。这二句体现出诗人的闲适的心境。 诗人透过扇面遥望远处的群山,“云山藏客路”,山路弯弯,云雾漫漫,一会儿看不见路,一会儿又出现在眼前,山路盘曲而上,仿佛一直通向那重峦叠嶂之中。这里写的是实景,而又带有浓郁的诗意和深长的韵味。客路仿佛是飘浮在云雾中间,它被云雾所遮掩,所环绕,又终于被驱散,终于显现了出来。这不仅是一个空间感的问题,而且包含着时间感。 诗人又从近处看出了神,“烟树记人家”。轻烟笼罩着远树,淡淡的,一层白雾,若有若无,随着轻风缭绕,变幻。这是十分富有诗意的景色:傍晚的阳光照耀下,一切都显得那样富有生气。人们生活在这迷人的景色中该是多么惬意啊!在那样的时候登高作诗,那诗意之魂真是挥之不去。 诗人一路观赏着风景,走到了河边。“小渡一声橹”,船儿轻轻地摇荡着,橹声“欸乃”,仿佛是一曲最美最美的音乐,它拨动着诗人那善感的诗兴。这一声橹声也引逗着诗人产生联想:那远山之中该是人家点点吧!他们正像我一样漂泊在这遥远的路上吧!在浩渺的烟水中怀念着家乡。“断霞”之“断”,依我看正是妙笔。它比“长霞”“晓霞”更能唤起人们对于晚霞的美好联想。“千点鸦”,在“断霞”映衬下飞归的晚鸦点缀在红霞和暮色交融的水面上,这境界是何等静谧而幽美! 最后两句:“诗成鞍马上,不觉在天涯。”诗人是在欣赏风景、赞美风景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思乡之情。成诗之后,他骑上马鞍继续前行,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远离故乡。这里,“成诗”二字为点睛之笔,“鞍马上”为承转之笔,“不觉在天涯”为余韵之笔。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正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微妙变化:由轻松而沉重,由飘逸而凝重。最后以一句“在天涯”轻轻一收,全诗含蓄不尽,余韵袅袅。 总的来说,这首诗把景、情、理融为一体。诗人抓住了“扇底”这一典型的景物和“日夕佳”这一意味深长的时令感觉,以及断霞、晚鸦等富有特写性的风景素材;又运用联想、衬托的手法;从低吟浅唱到言尽而意不尽等手法来抒情状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行旅中的轻松心情和对故乡的赞美等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这首诗语言凝练含蓄而不晦涩,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句又是那么平易近人、清丽隽永,充分体现了其诗歌风格。
创作背景
《霅川道中》是金朝文学家蔡珪创作的一组诗。这些诗描写了他在霅川道(今中国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蔡珪在金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往往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的风格著称。 对于《霅川道中》这组诗的具体创作背景,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史料来确定。一般来说,诗人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蔡珪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霅川道中》的创作背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准确信息,建议查阅权威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上一首
《春阴》
下一首
《送僧》
相关诗词
  • 1
    [宋]
    三岛十洲,移掇者谁,玉城稚仙。
    解运诗之巧,裁山剪水,用诗之力,斡地回天。
    大笑宋初,秀才屋子,著不得官家十万钱。
    又谁说,李膺豪放,门号龙门。
    我家呼喝山川。
    道今日山春莺已迁。
    汝南山顶上,虎毋久卧,秀溪底下,龙莫长眠。
    打起精神,护持诗府,推出诗城障山边。
    山川道,如稚仙肯出,当拜君言。
  • 2
    [明]
    青山雨后白云生,云气参差草树清。
    明月出山云弄影,清风吹水树含声。
    人家屋角惊厖吠,官路桥头去马鸣。
    天下之间吾亦客,还将老眼望升平。
  • 3
    [唐]
    出谷入谷路回转,秋风已至归期晚。
    举头何处望来踪,万仞千山鸟飞远。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