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松声》

千丈森森螺砢生,风来岩壑韵琮琤。
耳根一洗俗尘净,木末时闻天籁鸣。
汹汹银涛朝拍岸,萧萧铁马夜还营。
山中宰相殷勤听,说与傍人笑绝缨。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诗意的描绘大自然景物的作品。此诗开头一、二句从整体上描绘出岩壑交错,森然如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侧面写岩间树木葱茏、泉水潺潺,展示出山中幽静、清新的氛围;接着从听觉角度生动地表现出泉声的美妙;接着三、四句,又由泉流碧潭,跌落深涧,到涧水汇成深潭,声音越来越大,惊涛骇浪,喷涌而至,末两句点明诗人闲适的心境,通过这种心境反过来观照客观物象,与客观景物达到情景交融,互为因果,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千丈森森螺砢生”,句中的“森森”一词便极现山之高耸和树木的茂盛。这句写树泉之源。“风来岩壑韵琮琤”,一句“风来”便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听者的面前。那“琮琤”的泉声仿佛正在岩壑中回荡,其声也汇成一支支动人的乐曲。山风来自何方?山风本是无形无声的,诗人以富有韵味的拟人笔法加以点染:似“木落雁南渡”之感,“惊风乱飐芙蓉水”;又似“北风卷地白草折”之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泉声之美,不仅美在音韵琮琤,也美在声浪的远近和方向的明晰。“耳根一洗俗尘净”,是说泉声远,近在咫尺,仿佛可以听到它在耳根清脆地洗刷着尘俗;而当诗人有意要寻出泉源,那清泉又变成一幅幅大写意的写意画,只让人感到在画外萦绕的响遏行云的泉声。“木末时闻天籁鸣”,木末指树杪,即树梢。时闻天籁鸣,是说在万籁俱寂中忽然听到那如鸣珮环的天籁之音。 如果说前六句是从客观景物的描绘表现山泉的声响之美的话,那么,“汹汹银涛朝拍岸”则是从动态中表现出深潭汇成时的气势,“萧萧铁马夜还营”,则是以声响推想出深谷轰鸣的雄浑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是写诗人闲适的心境。“山中宰相殷勤听”一句中的“山中宰相”是指谢灵运。谢灵运曾于刘宋时期出仕会稽太守。他本就是山水诗人,在会稽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诗人借谢灵运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在尘世而实为山中宰相,也是山水诗人。这悠闲的心态与前六句所描摹的山林泉声相辅相成。在如此清幽的天籁面前,“说与傍人笑绝缨”,唯有笑谈山水间,方能洗尽尘烦。 此诗题为“听泉”,从千丈高的峭壁悬崖到山下溪流的淙淙声响,中间隔着许多高高低低的岩壑。在这起伏不定的空间中突然有飞瀑急流直下,冲入深潭的气势汹汹之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泉水到深潭时的那一种沉寂和周围环境的幽静。于是诗人在诗的末尾用了一个戏剧性的手法:欲擒故纵,故意不去说那泉水如何如何美妙动听(“绝缨”),而只是说笑出了声音。那狂笑不已的形象显示出诗人在自然造化面前已进入何等忘我之境界!诗人尽情地领略过山水之声的天籁之美后似乎已经陶醉了,“说与傍人笑绝缨”,便只有那些脱略形骸、心领神会于大化至理的人才能会诗人之所会!然而又只有淡泊名利方能会自然之所至! 此诗以动显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笔法写出了山泉的声响之美和幽静之美,从而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恬静的心境。全诗笔墨酣畅、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意境高洁优美。读完此诗不禁令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境界来。但陆贽这段自然美的独白更可使人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确是人类心灵的最高滋养品。面对它谁会不获得整个身心的清澄呢!同时人们或许从中体会到陆贽洒脱飘逸的性格特征以及不拘礼法随缘自足的精神
创作背景
**《松声》是宋朝诗人鲍寿孙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风吹过松林所产生的松涛声,展现了自然的韵律与美妙。诗人用“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来形容松涛声生成的壮观景象。对于创作背景,很抱歉暂时无法提供,但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松声美妙韵律的赞赏。
相关诗词
  • 1
    [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 2
    [唐]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3
    [唐]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