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作品赏析
【注释】: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
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
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傅经顺)
创作背景
陈子昂的《燕昭王》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历史事件和北征契丹的经历有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派遣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参与了这次战争。然而,武攸宜并不擅长军事,陈子昂多次献计献策,却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为军曹。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借鉴了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创作了这首《燕昭王》,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期望。
相关诗词
  • 1
    [唐]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
    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去傍干戈觅,来看道路通。
    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莫作俱流落,长瞻碣石鸿。
  • 2
    [唐]
    平生游城郭,殂没委荒榛。自我辞人世,不知秋与春。
    牛羊久来牧,松柏几成薪。分绝车马好,甘随狐兔群。
    何处清风至,君子幸为邻。烈烈盛名德,依依伫良宾。
    千年何旦暮,一室动人神。乔木如在望,通衢良易遵。
    高门傥无隔,向与析龙津。
  • 3
    [宋]
    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
    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
    怪我夜不归,茜袂窥柴荆。
    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
    惊鹊再三起,树端已微明。
    白露净原野,始觉丘陵平。
    暗蛩方夜绩,孤萤亦宵征。
    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
    莫赴花月期,免为诗酒萦。
    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