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酬忠公林亭》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隐居山林的真隐士,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隐士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尘世的距离。通过隐士的自述,诗人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尘世时的态度。 首先,诗中描述了隐士的居住环境:靠近西山的小屋,种满了树木,已经成荫。这种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幽静、自然的环境,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隐士的小屋虽然接近人烟,但依然保持了与世隔绝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他们与世隔绝,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偶尔开门,也只是为了清理门前落叶,这种行为展示了他们的孤寂和清高。他们与尘世的距离看似近在咫尺,实际上却远在天涯。他们与尘世保持距离,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诗人在描绘隐士的内心世界时,使用了“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这一句。隐士自称能够理解尘世的事务,但他们并不会被尘世所干扰。这表达了隐士超然物外、内心平静的境界。他们能够与尘世保持距离,但又不会失去对尘世的了解和关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士的敬仰之情:“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隐士智慧的钦佩,以及对他们内心平静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够与隐士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的道理。这种情感是诗人对隐士的赞美和敬仰的体现。 整首诗充满了对真隐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隐士生活和内心的窗口。
创作背景
**《酬忠公林亭》是唐代的诗人包融创作的一首诗**。包融和当时的大多数诗人一样,热衷于建功立业,获取功名。他的这首诗,可以被看作是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期望和自勉。他通过描绘忠公林亭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对仕途的向往和追求。他借景抒情,以林亭的景色自比,展现了自己的抱负和志向。然而,具体的创作背景,如包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史书并未详细记载,所以无法给出更多的背景信息。
相关诗词
  • 1
    [元]
    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
    无处烟霞不相识。
    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
    天教分付与,云庄客。
    万里侯封,九华仙伯。
    未必情浓似吾适。
    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
    遐龄原不在,餐松柏。
    内张文忠公祠。
    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草书。
    下题八分书七聘堂记四字,记文,正书,苏天爵撰。
    碑阴有虞集五言古诗一首。
    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
  • 2
    [明]
    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
  • 3
    [宋]
    匡庐云锦屏,鸿儒产其下。
    风神俨如龙,夭矫莫可驾。
    卷怀经济具,婆娑洛中社。
    怪事玉床摇,清昼天忽夜。
    突骑从何来,阴风飘屋瓦。
    大臣义有死,欲避吾不暇。
    庭前环止水,万事付一舍。
    从容友灵均,朝野动悲吒。
    愍章极哀荣,汗简谁记者。
    倘有南熏书,季方足堪亚。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