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欹危烟霭间,覆压山岳半。 境穷天地寒,气古金碧烂。 泉源长清霁,云木杳凌乱。 寻高下来远,白日已西窜。 |
| 辞以情达,义以气激。 以素心期,托名手笔。 都曹这犹,中寓其一。 尚想风流,太平人物。 |
| 公心如铁,万仞壁立。 声名百年,翰墨十袭。 绝景独睨,奔尘莫及。 曰谁为之,目不妄入。 |
| 士有直躬,夷险靡易。 事君以尧,距诐如墨。 笔力劲挺,德声昭植。 不倚不流,是谓心画。 |
| 以劲笔力,作往来帖。 婉有余妍,庄不可狎。 古者文武,初非二流。 系於卿士,予其从周。 |
| 诗至江西,始别宗派。 字岂无祖,人其有待。 鹤瘠鸾铩,松寒石怪。 彼有发僧,尚闻謦欬。 |
| 小书楷则本晋人,降而唐世体益真。 妙趋要识笔有神,行行清妍杂奇伟。 |
| 用情之真,视古庶几。 他帖虽不能尽知,笔法皆清而奇。 我标淳风,以戒言诡。 |
| 云涛稽天,睨而陆之。 神龙在渊,颔而触之。 一世谝谝,稚而畜之。 节坚气全,墨卿卜之。 淳古简严,芝繇仆之。 劲直不然,{左上若下两若}鮓目之。 |
| 卓行高文司马陈,当年简牍指埃尘。 身名暂振久青冢,见在凄凉海畔身。 |
| 庐山之下仙佛之庐,多公题扁,予熟其体矣。 而今见其帖,大抵小则遒而大则婉。 岂所施有异,而笔法亦随以变。 遒而不流于介,婉而不失其健,予犹愧乎知书之浅。 |
| 父子而善书,自羲献而始也。 寥寥千载,固已莫之拟也。 至于我朝,有楚国之芈也。 不陨其名,虽未济厥美也。 其读父书,亦非括之比非。 瞠乎望洋,混混犹此水也。 |
| 彼黄四娘,诗于杜陵。 先南怀芝,果何等僧。 视其与游,尚或可喜。 于帖之存,以识骥尾。 |
| 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 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 促促水上景,遥遥天际途。 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 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高踪一超越,千里在须臾。 |
| 简书催出似驱鸡,闻道饥寒满屋啼。 炙背巿眠榾柮火,嚼冰晨饭萨波虀。 风如利剑穿狐腋,雪似流沙饮马蹄。 官小责轻聊自慰,犹胜擐甲去征西。 |
| 帖之疑也,非取而并不足以为证,非视其印不足以信。 既信矣,又何加焉,曰一以订吾友之言,一以贻吾家之传。 伤彼苟且,祗益可怜。 於虖昔贤。 |
| 崇观太平,博雅汇征,秀出簪缨。 楚芈蜀刘,三英并辀,道祖其俦。 沈浸深醇,薰陶见闻,厥艺以振。 方旅兰芝,水清献奇,发千古机。 撷其所长,韬锋敛铓,类曲水之觞。 即权合经,不特制名,雅韵尽呈。 泾芾已仙,是书之传,孰探其天。 风期九垓,黄鹄下来,然予言哉。 |
| 昔江淹梦五色笔,而不以能书称。 天昌其文,字偕以行,如公辞章,淹岂能京。 既已禅长公之文籙,奚必夸大令之墨精。 托敬贤之盛心,尚遗迹之可凭。 然则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 予方将借荆国之书,以为此帖之评。 |
| 其作字得东坡之骨,而加以平实。 得山谷之体,而去其越轶。 其应世接物得马少游之善,而持以插诎。 故先生者施之长,居士者待其俦匹,兄之又所以示其亲且密。 意厚词悉,情真制质。 列之签帙,神采盆溢。 虽不识者,亦将曰此隐君子之笔也。 |
| 书之神韵虽于心,书之汉度必资于学。 分制有法,均停相若,三四合体,上下齐脚,多寡不牵,乃异世作。 今视其帖,信乎其嗜之专而见之卓也。 虽然,艺在当家,羽亦有源,存中瞻前,文通比肩。 雇翰墨文章之不殊,而俱未若公之知言。 知言伊何,以神合天。 古人之良,意在笔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