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什么意思_鼎的拼音和笔画写法
鼎的意思解释
鼎的小字典解释
- 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 【组词】:「毛公鼎」、「列鼎而食」。
- 古代传国的宝器,作为王位、帝业的象徵。 【组词】:「问鼎中原」。
- 盛大。 【组词】:「鼎力相助」、「鼎鼎大名」。
- 方当、正当。 【组词】:「鼎盛」。
- 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组词】:「台鼎」、「鼎辅」。
- 古代烹杀罪人的刑具。
- 比喻三方对峙。 【组词】:「三国鼎立」、「鼎足而居」、「势成鼎足」。
鼎的辞典简编版解释
- 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 【组词】:毛公鼎 ◎
- 古代传国的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重器。
- 大。 【组词】:鼎力相助
- 方、正。 【组词】:鼎盛
- 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组词】:台鼎、鼎辅
- 古代烹杀罪人的刑具。 【组词】:鼎镬
鼎的辞典修订版解释
- 名词 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 名词 古代传国的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重器。《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名词 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组词】:「台鼎」、「鼎辅」。
- 名词 古代烹杀罪人的刑具。战国燕.燕丹〈与傅麴武书〉:「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 名词 福建方言。指锅子。如称厨房为「鼎间」,称锅盖为「鼎盖」。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副词 鼎有三足,引申为三方并立。《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晋书.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传》:「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锺皇晋。」
- 副词 方、正。《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
- 形容词 大。 【组词】:「鼎言」、「鼎臣」、「大名鼎鼎」、「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鼎的多音注释(参考)
鼎是一个多音字,有2个读音:
* 鼎(dǐng):
形声。从三足,礕( pīng)声。本义:古代烹煮用具
鼎盛,比喻事物达到鼎盛时期
* 鼎(dēng):
古代烹煮用具。 三足两耳。 上面有三足,下面有炉灶,可以烧煮食物
鼎(dēng)的含义包括了用于煮盛物品的三足圆鼎,所以用于铸造青铜器的鼎在春秋以后大多改为陶制。除了本义之外,“鼎”在古代还有显贵、显耀之意,这些含义在后代词语中的使用已逐渐式微而不常用。至于“钟鼎”一词,则是代表钟和鼎,成为代表国家重器的象征性名词。
鼎的相关问答
目 爿 片是什么字?答:鼎
鼎开头的诗词
《失调名》鼎里坎离,壶中天地,满怀风月,一吸虚空。 尘寰里,何人识我,开口问鸿濛。 云中。 三弄笛,岳阳楼外,天远霞红。 笑骑黄鹤,暂过海陵东。 拂袖呵呵归去,銮和玉佩,风响乔松。 君若要,知吾踪迹,试与问仙翁。
|
《仙都山》鼎湖不可见,巍然但孤峰。 特立亘万古,气压诸山雄。 黄帝久得仙,游行跨飞龙。 至今世俗传,尚指辇路通。 颇如升天桧,追求白鹿踪。 常言贵荒唐,厥见真儿童。 雇惟此山奇,实宜仙所宫。 水声来冷风,和以成本松。 客枕久未稳,笙箫满虚空。 颇疑九成音,不在二典中。 全恐蚩尤旗,晔晔舒长虹。 虽能独不死,忍视斯民穷。 君看涿鹿战,万古蒙其功。 鼎湖何足道,帝德弥苍穹。
|
鼎开头的对联
上联:鼎鼐难调,奈帝制沉疴,兴衰未必因三策
下联:圭璋可鉴,正儒门本色,休戚从来系九州
上联:鼎鼐调和晋阳郡
下联:经书博治凿壁堂
上联:鼎鼐调和宜正位
下联:愆尤消散必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