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dǐng nài
繁体字:鼎鼐 意思: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 ▶《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苏颋《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 解释: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详细释义: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故称为『鼎鼐』。唐?苏??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V神道碑:『龙德周史,龟文汉相,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造句: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人都道,不调和鼎鼐,岂尽其才。’钦若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首字母缩写:dn
【拼音】dǐngnài
【鼎鼐开头的诗词】
《司马温公挽诗五首》
鼎鼐华元老,朝廷倚上台。 除疴得针砭,作解有风雷。 尚冀松椿寿,谁令柱石摧。 英灵参列宿,余惠在春台。
【包含鼎鼐的诗词】
《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