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意思:请问这到公谁印可,支郎天眼确定中观。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科举考试、特别是考中状元后的欢快气氛的诗。 首句“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直接描绘了科举考试中放榜时节的盛况。礼闱,即礼部试院,这里指科举考场。新榜即新科进士的名单。长安为京城,九陌是长安城的著名大道。走马看,即骑着马儿跑着看,这是当时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新科进士的情景。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这两句诗进一步将新科进士比作春天的桃李,满城争艳,表达了人们对新科进士的赞美和期待。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这两句诗描绘了新科进士们开始准备参加朝考,追求更高官职的情景。他们吟咏着白雪般优美的诗词,借着青云般的才华,期待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至公,指主持科举的官员。这两句诗表达了新科进士们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们询问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和提拔,而支郎天眼定中观则暗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必将得到天眼的认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科举考试中的盛况和新科进士们的风采,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也充满了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气息,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功名、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和勇气。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支郎

    读音:zhī láng

    繁体字:支郎

    意思: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
      ▶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

  • 借问

    读音:jiè wèn

    繁体字:借問

    英语:may I ask

    意思:(借问,借问)

     1.犹询问。
      ▶《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

  • 天眼

    读音:tiān yǎn

    繁体字:天眼

    英语:divyacaksus

    意思:
     1.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

  • 至公

    引用解释

    1.最公正;极公正。《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吕氏春秋·慎大》:“ 汤 立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 郼 如 夏 ,此之谓至公。”《后汉书·荀彧传》:“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2.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唐 刘虚白 《献主文》诗:“不知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