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弹琴李处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意思: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沉沉。

出自作者[唐]李山甫的《赠弹琴李处士》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它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音乐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句“情知此事少知音”,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觅的感叹。这个世界上的音乐,是那么丰富,那么多元,然而,能够理解和欣赏它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就是“情知此事少知音”。 “自是先生枉用心”是对那些未能理解音乐真谛的人的批评,他们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音乐,但却未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世上几时曾好古”一句,表达了对复古精神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的忽视。 “人前何必更沾襟”则是对那些过于情绪化,过于依赖外在评价,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的劝诫。他们应该学会自信,学会坚持自我,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这两句是对音乐本身的赞美。作者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能够触动人心,使人感到舒适愉悦,而不是像笙竽那样只追求技巧和华丽。 最后,“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是对音乐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能够欣赏真正音乐的人的敬意。他们像子期和师旷一样,能够听懂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那些能够欣赏真正音乐的人的敬意。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自我,坚持真实,追求真正的艺术和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关键词解释

  • 子期

    读音:zǐ qī

    繁体字:子期

    意思:即钟子期。
      ▶春秋时楚人,精于音律,与伯牙友善。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
      ▶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 三尺

    读音:sān chǐ

    繁体字:三尺

    意思:
     1.指法律。
      ▶《史记•酷吏列传》:“周曰:‘三尺安出哉?’”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

  • 焦桐

    读音:jiāo tóng

    繁体字:焦桐

    意思:琴名。
      ▶东汉·蔡邕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称琴为焦桐。
      ▶唐·张祜《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音

  • 七条

    读音:qī tiáo

    繁体字:七條

    意思:(七条,七条)
    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水浒传》第六回:“智深谢了,收拾起坐具、七条,提了包裹,拿了禅杖、戒刀

  • 线子

    读音:xiàn zǐ

    繁体字:綫子

    意思:(线子,线子)

     1.方言。棉花纺成的纱。
      ▶柳青《种谷记》一:“媳妇摇她的纺车,婆婆坐在炕沿上,用木棍子缠线子。”
      ▶束为《第一次收获》:“二流子小

  • 沈沈

    读音:拼音:shěn shěn

    沈沈的解释

    亦作“沉沉”。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