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秉国芙蓉五章》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缘木采霜中。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缘木采霜中。

意思:只见渡江求水际,怎么知道爬上树采霜中。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和秉国芙蓉五章》

全文赏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涉江采霜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画面。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诗的内容。首句“但见涉江求水际”描绘了人们涉水寻找水边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坚毅和执着的精神风貌。次句“岂知缘木采霜中”则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采霜者攀缘树木、劳作在霜中的艰辛,同时也展现出采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第三句“微红未肯全衰歇”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霜降后树叶仍未完全凋零的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尾句“正似酡颜鹤发翁”则用一个比喻,将采霜者与鹤发翁相比,展现了采霜者的坚毅与老当益壮。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涉江”、“缘木”、“微红”、“酡颜鹤发翁”等,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涉江采霜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但见涉江求水际,岂知缘木采霜中。
微红未肯全衰歇,正似酡颜鹤发翁。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水际

    读音:shuǐ jì

    繁体字:水際

    意思:(水际,水际)
    水边。
      ▶《魏书•崔楷传》:“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每思郑·白,屡想王·李。”
      ▶宋·杨万里《跋尤延之山水两轴》诗之一:“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

  • 涉江

    读音:shè jiāng

    繁体字:涉江

    解释:《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篇中记叙了作者渡过江、湘南下的放逐路程,并表达了至死不回的坚贞信念和决不与楚国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