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出自作者[先秦]诗经的《击鼓》

全文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击鼓》是一篇描述战争和思乡之情的诗歌。其创作背景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首诗产生于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的卫国,当时卫国公子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这场战争导致许多士兵长期远征,无法回家,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清代姚际恒提出的,他认为《击鼓》实际上是描述《春秋·宣公十二年》中“宋师伐陈,卫人救陈”的事件,后被晋国所伐,士兵在战争中思念家乡,从而创作了此诗。这些都是学者们对《击鼓》创作背景的推断,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作者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解释

  • 偕老

    读音:xié lǎo

    繁体字:偕老

    英语:live together to a ripe old age

    意思:
     1.共同生活到老。常特指夫妻相偕到老。
      ▶《诗•邶风•击鼓》:“执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