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凿石山僧院》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意思:同情老师好的事情没有人看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题凿石山僧院》

全文赏析

这首诗《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以潮声、登眺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纷争、怜惜老师学问无人传承的感慨。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这两句描绘了潮声不断,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是非,而登高远眺则让人忘却尘世的纷争。诗人运用潮声这一自然元素,巧妙地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超脱的向往。同时,“日夜”二字也暗示了这种纷争无时无刻不在,无处不在。 “怜师好事无人见”,诗人对老师的学问和善行感到惋惜,却无人能见其美好。这里表达了对学问无人传承的忧虑,对师道无人传承的痛心。 “不把兰芽染褐衣。”这句诗以“兰芽”象征老师学问的未来,以“褐衣”象征学生,暗示了学生无法继承老师的学问。这表达了对学问无法传承的无奈和惋惜。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潮声、登眺等自然景象为引子,通过描绘老师的好事无人见、学问无人传承等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对学问传承的忧虑和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诗人运用了寓言、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寓意。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超脱的向往,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它通过描绘潮声、登眺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学问传承的忧虑和无奈,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好事

    解释

    好事 hǎoshì

    (1) [Buddhist service]∶佛事或道场。特指为死事所做的超度仪式

    扬起布幡作好事

    (2) [good deed]∶有益的事情

    先驱者为国家做一件好事

    (3) [an act

  • 无人

    引用解释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

  • 褐衣

    读音:hè yī

    繁体字:褐衣

    意思:
     1.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