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意思:清亮谁敲,不是犀梳是凤翘。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全文赏析

这首诗《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是一首描绘女子哀愁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容貌和情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伤和孤独。 首先,“土花曾染湘娥黛”描绘了女子的容貌,用“土花”形容女子脸上的皱纹,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和时间的无情。而“曾染湘娥黛”则表达了女子的美丽,如同湘娥一般,美丽而神秘。 “铅泪难消”则表达了女子的哀愁,如同铅一般的泪水,难以消散。这里的“铅泪”常用来形容女子因悲伤而流下的泪水,而“难消”则表达了这种哀愁的深度和持久性。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一句中,“清韵”指的是女子轻柔的声音,而“犀椎”和“凤翘”则可能是指某种乐器或装饰物,它们在诗句中象征着女子的美丽和优雅。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两句中,“端溪紫”可能是指女子的首饰或衣物,而“割取秋潮”则表达了女子被孤独和哀愁包围的状态,如同被秋潮割裂一般。 最后,“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中的“鹦鹉”和“方响前头见玉萧”可能是指女子与他人交流或学习的方式,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交流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哀伤的女子形象,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哀愁。它是一首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诗,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清韵

    读音:qīng yùn

    繁体字:清韻

    意思:(清韵,清韵)

     1.清雅和谐的声音或韵味。
      ▶三国·魏·曹植《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记六翮之末流。”
      ▶唐·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诗:“风竹散

  • 不是

    读音:bú shì

    繁体字:不是

    短语:讹误 错误 不对 大过 谬误 病 错 差错 偏向 谬 过错 错处 差 误 偏差 讹

    英语:(n) blame or fault

  • 犀椎

    读音:xī zhuī

    繁体字:犀椎

    意思:见“犀槌”。

    解释:1.见\"犀槌\"。

    造句:清韵谁敲②,不是犀椎是凤翘。暗冲片响,似犀椎、带月静敲秋。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