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千秋岁引·濯锦丰姿》 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

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

意思:琵琶未诉衣衫湿透,菱花不照胭脂脱落。

出自作者[宋]陈德武的《千秋岁引·濯锦丰姿》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美丽而哀愁的情感。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个华丽而优雅的场景,其中充满了繁华与新凉台阁。这里的“濯锦丰姿”形象地描绘了华丽的生活场景,如同濯洗过的锦缎一样光彩照人。而“新凉台阁”则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仿佛是夏日傍晚的微风轻轻吹过。 然后,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懊悔之情,诗人似乎在后悔自己过去的轻率行为。他懊悔的是“巫云太轻薄”,暗示着他在过去可能对某个人或事物过于轻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珍惜。这种懊悔之情在诗中通过“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两句表现出来,暗示着某种情感的失落和遗憾。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一种高贵而庄重的氛围,如“凤凰池,鸳鸯殿,重金钥”。这些词语描绘了一种华丽的宫殿和富丽堂皇的环境,给人一种庄重而高贵的感觉。这种氛围与前文中的懊悔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最后,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诗人感叹春色和秋色的短暂和难以把握,同时惋惜那些风流时光的流逝。他感到自己的情感无法与人分享,只能独自品味这种情感带来的痛苦和寂寞。这种情感在诗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此情不与人知道,知时只恐人挠著。”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美丽而哀愁的情感,通过懊悔、庄重、惋惜等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濯锦丰姿,新凉台阁。
懊悔巫云太轻薄。
琵琶未诉衣衫湿,菱花不照胭脂落。
凤凰池,鸳鸯殿,重金钥。
春色画船何处泊。
秋色丹青人难摸。
可惜风流总闲却。
此情不与人知道,知时只恐人挠著。
碧窗前,银灯下,陪孤酌。
作者介绍
陈德武(生平不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有《白雪遗音》一卷。其《望海潮》词云:“之官路远,篙师又促旧航。”又同调云:“三分春色,十分官事。”盖尝出仕,道经钱塘、桂林、睢宁、浔阳等地。余皆不详。

关键词解释

  • 菱花

    读音:líng huā

    繁体字:菱花

    意思:
     1.菱的花。
      ▶南朝·梁·简文帝《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
      ▶郁达夫《车过临平》诗:“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 衣衫

    读音:yī shān

    繁体字:衣衫

    英语:clothes

    意思:单衣。亦泛指衣服。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诗:“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髮焦。”
      ▶《红楼梦》第四七回:“大家忙

  • 胭脂

    读音:yān zhī

    繁体字:胭脂

    短语:痱子粉 雪花膏 粉扑

    英语:rouge

    意思:亦作“臙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艷的红色。
     

  • 琵琶

    读音:pí pá

    繁体字:琵琶

    英语:lute

    意思: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