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昌平刘谏议祠》 荒湾野木古城隅,何处昌平是旧庐。

荒湾野木古城隅,何处昌平是旧庐。

意思:荒凉湾野生树木古城角,何处昌平是旧房屋。

出自作者[明]王鏊的《昌平刘谏议祠》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考试落第之后的感慨,通过对荒湾、野木、古城的描写,表达出对仕途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句“荒湾野木古城隅”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湾子,丛生的野树,古老的城墙角落,营造出一种荒芜、凄凉的气氛,暗示了作者当前处境的艰难。 “何处昌平是旧庐”一句,作者可能是在想自己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抱负,而现在却沦落到连曾经住过的房子都找不回来的地步,更增添了作者的悲凉之情。 “气带幽并多感慨,策如晁董亦迂疏”这两句是作者对当前处境的自我反思。作者可能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更适合幽并之气,而当前的策略却像晁董一样迂腐疏阔,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同时下第谁云屈,此外求言总是虚”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决心。他认为和自己一同参加考试的人并没有被委屈,如果放弃追求,那么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不尽怀贤千古意,执鞭无路欲何如”是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他有着对贤能的人才的敬仰和钦佩,但却无法像他们一样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遗憾和无奈是无尽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追求。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荒湾野木古城隅,何处昌平是旧庐。
气带幽并多感慨,策如晁董亦迂疏。
同时下第谁云屈,此外求言总是虚。
不尽怀贤千古意,执鞭无路欲何如。
作者介绍
王鏊(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自幼聪颖过人,八岁即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颂其文。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鏊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他历任礼部侍郎、太常卿、吏部尚书等职,参与过多次政治改革和军事征战。王鏊主张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以提高政治效率。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科举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选拔和教育公平。

除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王鏊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充满山水意境,代表作有《看梅》、《水调歌头·游南溪》等。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创立了“震泽派”的绘画风格,被誉为“王派”。

关键词解释

  • 野木

    读音:yě mù

    繁体字:野木

    意思:野生的树木。
      ▶《孔子家语•五仪》:“桑谷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野木生朝,野鸟入庙,败亡之异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