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扶日月,尧舜正衣裳。
意思:风云扶日月,尧、舜正衣裳。
出自作者[宋]王洋的《李丞相挽章》
全文创作背景
《李丞相挽章》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挽词,用以悼念已故的李纲。李纲(1083-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生于江苏扬州。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担任宰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但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而被罢免。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李纲去世后,王洋为了表达对这位忠良之臣的哀悼之情而作。诗中通过对李纲一生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良之臣的崇敬之情。
以下是《李丞相挽章》的全文:
北望山河恨未消,南来瘴海气如烧。
百年遗像丹青在,千古英名日月光。
直道至今犹可想,忠魂何处不飞扬?
平生忧国成何事,白髮萧萧泪满裳。
首联“北望山河恨未消,南来瘴海气如烧”,描绘了李纲生前为国家忧虑的景象。北望山河,意味着北方失地;南来瘴海,则暗示南方战乱。这里的“恨未消”和“气如烧”形象地表现了李纲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愤懑。
颔联“百年遗像丹青在,千古英名日月光”,赞美了李纲的忠诚品质和卓越成就。遗像丹青,意味着李纲的形象永存;千古英名,则表明他的名声流传千古。日月光,象征着永恒的光芒。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颈联“直道至今犹可想,忠魂何处不飞扬?”,强调了李纲忠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直道,即正直的道路;忠魂,指忠诚的精神。这两句诗意味着李纲的忠诚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仰,他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尾联“平生忧国成何事,白髮萧萧泪满裳。”,表达了作者对李纲一生为国家付出的感慨。忧国成何事,意味着李纲一生为国家忧虑却未能实现理想;白髮萧萧泪满裳,则描绘了作者为李纲悲痛落泪的场景。这两句诗传达了作者对忠良之臣的哀悼之情。
总之,《李丞相挽章》是一首充满哀思和敬意的挽词,通过对李纲一生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良之臣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