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李丞相挽章》

风云扶日月,尧舜正衣裳。
壮烈周方叔,从容汉子房。
鼎彝酬钜业,典礼贲幽光。
怅望它山远,千年绿野堂。
作品赏析
这首诗《风云扶日月,尧舜正衣裳
壮烈周方叔,从容汉子房。
鼎彝酬钜业,典礼贲幽光。
怅望它山远,千年绿野堂。》是一首对中国历史和人物进行赞美和颂扬的诗。它通过描绘尧舜的仁政、周方叔的壮烈、汉子房的从容以及鼎彝酬钜业等场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伟大事业的赞美。 首联“风云扶日月,尧舜正衣裳”,描绘了历史的波澜壮阔,风云变幻中日月更迭,而尧舜则是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仁政,正衣裳以承天道。这一联通过描绘历史风云和尧舜的仁政,表达了对古代明君的敬仰之情。 颔联“壮烈周方叔,从容汉子房”,分别描述了周方叔的壮烈和汉子房的从容。周方叔为国家捐躯的英勇壮烈,汉子房在关键时刻的从容应对,都体现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品质。这一联通过对比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颈联“鼎彝酬钜业,典礼贲幽光”,描绘了鼎彝等礼器在重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典礼则是对那些不为人知的伟大事业的赞美。这一联通过礼器和典礼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那些默默付出、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尾联“怅望它山远,千年绿野堂”,表达了对那些被忽视的伟大事业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们的美好祝愿。绿野堂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留下的痕迹,而它山则是指那些被忽视的成就。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伟大事业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其品质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李丞相挽章》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挽词,用以悼念已故的李纲。李纲(1083-1140),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生于江苏扬州。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担任宰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但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而被罢免。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李纲去世后,王洋为了表达对这位忠良之臣的哀悼之情而作。诗中通过对李纲一生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良之臣的崇敬之情。 以下是《李丞相挽章》的全文: 北望山河恨未消,南来瘴海气如烧。 百年遗像丹青在,千古英名日月光。 直道至今犹可想,忠魂何处不飞扬? 平生忧国成何事,白髮萧萧泪满裳。 首联“北望山河恨未消,南来瘴海气如烧”,描绘了李纲生前为国家忧虑的景象。北望山河,意味着北方失地;南来瘴海,则暗示南方战乱。这里的“恨未消”和“气如烧”形象地表现了李纲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愤懑。 颔联“百年遗像丹青在,千古英名日月光”,赞美了李纲的忠诚品质和卓越成就。遗像丹青,意味着李纲的形象永存;千古英名,则表明他的名声流传千古。日月光,象征着永恒的光芒。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颈联“直道至今犹可想,忠魂何处不飞扬?”,强调了李纲忠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直道,即正直的道路;忠魂,指忠诚的精神。这两句诗意味着李纲的忠诚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仰,他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尾联“平生忧国成何事,白髮萧萧泪满裳。”,表达了作者对李纲一生为国家付出的感慨。忧国成何事,意味着李纲一生为国家忧虑却未能实现理想;白髮萧萧泪满裳,则描绘了作者为李纲悲痛落泪的场景。这两句诗传达了作者对忠良之臣的哀悼之情。 总之,《李丞相挽章》是一首充满哀思和敬意的挽词,通过对李纲一生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良之臣的崇敬之情。
相关诗词
  • 1
    [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3
    [宋]
    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