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意思:讴歌最终在我君子,这是当时不让贤。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伯益的功绩,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首句“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伯益的敬仰之情。其中,“景命”是周文王发布的命令,而“还将”则表达了对伯益的传记将由其事迹所决定的期待。“九川功大”则是对伯益在治理九川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其功绩无法被替代或更改。 “若为迁”则表达了对伯益功绩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带有一些惋惜之情,因为他的功绩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轻易改变或替代。 接下来的两句“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其中,“讴歌”是对伯益的赞扬和敬仰,“吾君子”则是对自己和同道的自谦和尊重。最后一句“岂是当时不让贤”则表达了对伯益谦逊、不居功自傲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伯益的功绩和品质,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风气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让贤

    读音:ràng xián

    繁体字:讓賢

    英语:relinquish one\'s post in favor of sb. better qualified

    意思:(让贤,让贤)
    让位于贤者。

  • 讴歌

    读音:ōu gē

    繁体字:謳歌

    短语:称道 赞赏 赞叹 赞 赞许 嘉许 抬举 褒扬 誉 赞扬 夸 咏赞 夸奖 称许 褒奖 嘉 颂 赞誉 叫好 许 称 称赞 褒

    英语:eu

  • 君子

    读音:jūn zǐ

    繁体字:君子

    短语:正人君子 仁人志士

    英语:nobleman

    意思: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

  • 是当

    读音:shì dāng

    繁体字:是噹

    意思:(是当,是当)
    的当;切当。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韩十八初贬之制,席十八舍人为之词,曰:‘早登科第,亦有声名。’席既物故……韩曰:‘席十八喫不洁太迟。’人问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