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意思: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落帽台边菊半黄》,它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望远,感慨万千的诗。通过对落帽台菊花半黄的描绘,以及与桓宣武的会面,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和对帝乡的思念。 首句“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直接描绘了重阳节时的景象。落帽台是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菊花半黄,意味着秋意已浓,时光流转。诗人以景起兴,表达了重阳节的悲凉感。行人惆怅对重阳,这里的“行人”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所有在外游子,他们面对秋天的来临,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思乡之情。 第二句“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帝乡的向往。诗人见到桓宣武在荆州,可能是在寻求机会或是为了事业发展,而这个机会也可能与帝乡有关。但是这个机会的到来,却是在悲秋的季节,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帝乡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理想的所在,但同时也代表着故乡。 整首诗以秋景起兴,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和对帝乡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 重阳

    读音:chóng yáng

    繁体字:重陽

    英语:superposed [WTBX]yang[WTBZ]

    意思:(重阳,重阳)

     1.指天。
      ▶《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

  • 惆怅

    读音:chóu chàng

    繁体字:惆悵

    短语:迷惘 怅然 怅

    英语:disconsolate

    意思:(惆怅,惆怅)

     1.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 行人

    读音:xíng rén

    繁体字:行人

    短语:客 游子 客人 行者 旅客 行旅

    英语:pedestrian

    意思:I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 落帽

    读音:luò mào

    繁体字:落帽

    意思:《晋书•孟嘉传》:“﹝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