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余大父著作尝以所得沈元用给事歙砚遗水南林》 自笑老犹耽笔砚,少年莫也肯同参。

自笑老犹耽笔砚,少年莫也肯同参。

意思:嘲笑自己年老还沉溺于笔砚,年轻人没有了肯同参。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余大父著作尝以所得沈元用给事歙砚遗水南林》

全文创作背景

《余大父著作尝以所得沈元用给事歙砚遗水南林》是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文人交往、诗词唱和的传统以及砚台的文化意义有关。 首先,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涉及到刘克庄的祖父(大父)与一位名叫沈元用的给事(官职名)之间的交往。他们可能通过诗词唱和或其他文化活动结识,而这种交往在宋代的文人中是非常普遍的。 其次,诗中提到的“歙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砚台之一,产于歙州(今安徽歙县),因其质地优良、造型别致而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砚台在古代不仅是文具,还是文人雅趣和文化品位的象征。因此,赠送砚台常常被视为一种高雅的礼仪行为,也是友情和尊重的象征。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刘克庄的祖父得到了沈元用赠送的歙砚,并将其转赠给了水南林的某人(可能是另一位文人或友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刘克庄的诗兴,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友人情谊和文化传承的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隆乾手泽稀疏甚,数帖恓其在水南。
但看吾翁贻歙石,固应之子饷端岩。
丁宁后裔藏为好,羞愧先民宝不贪。
自笑老犹耽笔砚,少年莫也肯同参。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笔砚

    读音:bǐ yàn

    繁体字:筆硯

    意思:(笔砚,笔砚)
    亦作“笔研”。
     
     1.笔和砚。泛指文具。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文昭甄皇后”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同参

    引用解释

    1.共同参与。《南史·沉演之传》:“ 景仁 寻卒,乃以后军长史 范曄 为左卫将军;与 演之 对掌禁旅,同参机密。”

    2.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 勤 曰:‘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于提诱,汝可往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