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清涟矶独坐》 林霭散余知月上,水风清极怯秋归。

林霭散余知月上,水风清极怯秋归。

意思:森林雾霭散去我知道月亮上,水风清极胆小秋归。

出自作者[宋]韩维的《清涟矶独坐》

全文赏析

这首诗《绿篠清涟得钓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心境的优美诗篇。通过对绿竹、清涟、钓矶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首联“绿篠清涟得钓矶,制名翻与实相违”中,诗人描绘了绿竹和清涟得到一块作为钓矶的地点,然而这个地点并非其名所指那样美好。这里诗人借此表达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慨,暗示着世事纷扰,人们往往追求名声和荣誉,而忽视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颔联“沉钩不忍潜鱼乱,回棹常侵宿鸟飞”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垂钓时的情景。他不想惊扰水底的鱼儿,因此动作轻柔,避免打破这里的宁静。同时,他经常改变船的方向,以免打扰到栖息在附近的鸟儿。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垂钓行为,表达出对自然和谐、万物共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颈联“林霭散余知月上,水风清极怯秋归”则描绘了月升和秋天的景象。林间的雾气散去,月光洒落,水风清凉无比,诗人感到有些畏惧秋天的到来。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尾联“兴来诗就觞来尽,不信人间有是非”是诗人表达自己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他兴致一来便饮酒赋诗,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相信人间会有太多的纷争和是非。这里诗人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心境,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诗人通过对绿竹、清涟、钓矶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对垂钓、月升等日常活动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对自然和谐、万物共生、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间是非的超脱。这种情怀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绿篠清涟得钓矶,制名翻与实相违。
沉钩不忍潜鱼乱,回棹常侵宿鸟飞。
林霭散余知月上,水风清极怯秋归。
兴来诗就觞来尽,不信人间有是非。
作者介绍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关键词解释

  • 风清

    读音:fēng qīng

    繁体字:風清

    意思:(风清,风清)

     1.谓风轻柔而凉爽。
      ▶南朝·梁元帝《钟山飞流寺碑》:“云聚峰高,风清钟彻。”
      ▶唐·戴叔伦《泊湘口》诗:“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

  • 林霭

    读音:lín ǎi

    繁体字:林靄

    意思:(林霭,林霭)
    亦作“林蔼”。
     林中的云气。
      ▶唐·陆海《题龙门寺》诗:“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
      ▶唐郑良士《游九鲤湖》诗:“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岚林

  • 上水

    读音:shàng shuǐ

    繁体字:上水

    英语:upriver

    意思:I

     1.河川的上流,犹言上游。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等不多时,只见远远的一艘轮船,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