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意思:去年夏天疏雨多,同靠朱阑交谈。

出自作者[唐]杜牧的《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痛,情感深沉而动人。 首句“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描绘了两个朋友在去年夏天的某个雨后,一同倚靠在栏杆上聊天的场景。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密,让人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点联系起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这里的水,可能象征着友谊的见证,但现在它已经流向了何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痛苦。恨意如春草般繁茂,无边无际;往事如孤鸿渐远,消失在视线之外。这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离愁别绪具象化,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则以楚岸上无尽的柳树,象征着离别的无尽痛苦。别愁如纷飞的柳絮,无休无止。这里再次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作者介绍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关键词解释

  • 阑语

    读音:lán yǔ

    繁体字:闌語

    意思:(阑语,阑语)
    妄语。
      ▶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歠,揖起趋去,无敢阑语。”
      ▶马其昶补注:“应劭曰:‘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