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缘识》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意思:厌恶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没有。

出自作者[宋]宋太宗的《缘识》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一种超越亲疏、法界平等、厌弃世俗、归依佛法、追求真理的境界,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首先,诗中的“随机发问绝亲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亲疏关系的态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差别性。这种态度体现了佛教的“无我”观念,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法界明文本不殊”表达了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认为法界本就是明亮的,只是人们往往被自己的欲望和偏见所蒙蔽,看不到真相。这里的“法界”可以理解为宇宙、世界、生命等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厌苦群生含万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和痛苦的感受,认为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需要寻求解脱之道。这里的“群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包括自己和其他人。 “归依大觉达三无”表达了对佛法的归依和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佛法的智慧和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和超越的境界。这里的“大觉”可以理解为佛的智慧和觉悟,“三无”则是指佛教中的“空、无相、无愿”三无境界。 “莲开湛寂真如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寂静、真实的境界,这是佛法中常提到的“净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存在的理解,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是平等的存在,需要用善心去对待一切。这里的“缘起”是指因果关系,“善心居”则是指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归依佛法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关注他人,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关键词解释

  • 群生

    读音:qún shēng

    繁体字:群生

    英语:society

    意思:
     1.一切生物。
      ▶《庄子•在宥》:“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天

  • 归依

    读音:guī yī

    繁体字:歸依

    英语:turn towards

    意思:(归依,归依)

     1.佛教语。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故称。
      ▶隋·慧远

  • 三无

    读音:sān wú

    繁体字:三無

    意思:(三无,三无)

     1.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礼记•孔子闲居》:“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孔颖达疏:“此三者,皆谓行之

  • 厌苦

    读音:yàn kǔ

    繁体字:厭苦

    意思:(厌苦,厌苦)
    厌烦以为苦事。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