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何因携庾信,同去哭徐陵。

何因携庾信,同去哭徐陵。

意思:为什么带着庾信,同去哭徐陵。

出自作者[唐]李商隐的《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悲伤和怀旧,通过对过去遭遇的不公和现在情感的满溢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首联“昔叹谗销骨,今伤泪满膺。”中,诗人通过“昔”和“今”的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过去的谗言已经消磨了他的骨气,现在的泪水却充满了胸中。这一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遭遇的不公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现在生活的不满。 颔联“空余双玉剑,无复一壶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双玉剑是诗人过去的象征,而一壶冰则代表了他曾经的高洁。现在,除了这两把剑之外,他再也无法找回过去的那种高洁。这一对比,也表达了诗人的失落和无奈。 颈联“江势翻银砾,天文露玉绳。”描绘了诗人的眼前之景,江流的奔腾翻滚如同银砾飞舞,星空的美丽如同玉绳显露。这一景象既展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何因携庾信,同去哭徐陵。”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他希望能够像庾信一样,携带着过去的记忆,去哭诉徐陵的离世。这一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孤独和高洁、现实和向往、怀念和迷茫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叹谗销骨,今伤泪满膺。
空余双玉剑,无复一壶冰。
江势翻银砾,天文露玉绳。
何因携庾信,同去哭徐陵。
作者介绍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关键词解释

  • 徐陵

    读音:拼音:xú líng

    徐陵的解释

    徐陵(507-583) : 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入陈,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监。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编有《玉台新咏》传世。明人辑有《徐仆射集》。

    词语分解

    • 何因

      读音:hé yīn

      繁体字:何因

      意思:什么缘故,为什么。
        ▶《周书•薛善传》:“时晋公·护执政,仪同齐轨语善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