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仇仁近有怀见寄十首》 少年忽作白头人,慷慨悲歌岂为身。

少年忽作白头人,慷慨悲歌岂为身。

意思:少年忽然变成白头人,慷慨悲歌怎么为自己。

出自作者[宋]方回的《次韵仇仁近有怀见寄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无常、岁月沧桑,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变幻的感慨。 首句“少年忽作白头人”直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衰老,以少年和白头人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慷慨悲歌岂为身”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通过“岂为身”的表述,显得更为强烈和深沉。 “屈子独醒天可问”一句,借用屈原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对清醒者的敬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变幻莫测。而“重华久去士常贫”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感慨,重华是舜的名字,这里暗指圣人已逝,贤士常贫。 “瓶无储粟陶元亮,马似乘船贺季真”这两句通过陶渊明和贺季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清贫但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束缚人身自由的无奈和不满。 最后两句“此味孰能相识察,陨霜硕果有余春”则显得更为深邃和含蓄。诗人似乎在暗示,人生百味,各有其美,关键在于能否欣赏和接纳。即使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忽作白头人,慷慨悲歌岂为身。
屈子独醒天可问,重华久去士常贫。
瓶无储粟陶元亮,马似乘船贺季真。
此味孰能相识察,陨霜硕果有余春。

关键词解释

  • 慷慨悲歌

    引用解释

    情绪激昂地放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语出 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 钟期 信为贤。”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套曲:“慷慨悲歌,空敲唾壶,落魄无成, 新丰 逆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中年游中州,地多胜蹟,益足以发抒其才思,登临怀古,慷慨悲歌,集中此数卷为最胜。” 峻青 《海啸》第四章:

  • 悲歌

    读音:bēi gē

    繁体字:悲歌

    英语:threnody

    意思:
     1.悲壮地歌唱。
      ▶《淮南子•说林训》:“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
      ▶晋·陶潜《怨诗楚调

  • 白头

    读音:bái tóu

    繁体字:白頭

    短语:老朽 老 行将就木 苍老 早衰 朽迈 年老 大年 老弱病残 衰老 老态龙钟 上年纪 老迈

    英语:hoary head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为身

    读音:wéi shēn

    繁体字:為身

    意思:(为身,为身)
    治身,修身。
      ▶《管子•中匡》:“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孔子家语•贤君》:“颜渊将西游于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