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和璞文未刻,他山石正同。

和璞文未刻,他山石正同。

意思:和石文未刻,别的山上的石头正同。

出自作者[宋]皇甫泌的《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全文创作背景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对佛家文化的理解有关**。皇甫泌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盛行的时代。他自身可能对佛教文化有所研究,或者与一些僧人有深厚的交往。 同时,这首诗的标题和内容均提及“归天台”,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因此,很可能诗人的一位名为梵才的朋友或熟人是一位僧人,他要回到天台山继续修行或从事佛教活动。皇甫泌为了表达对他的祝福和尊重,写下了这首诗。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诗人的社交经历、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美玉不自贵,贵之者良工。
高才不自明,明之者至公。
和璞文未刻,他山石正同。
子虚赋未行,相如车不东。
我今徵此词,亦将拟未通。
粤有空门子,孕秀赤城中。
性静不欲俗,诗癖俄我躬。
意淳自高古,言雅思变风。
劳劳不称年,名尚高远聰。
我来山月乡,即貌知困蒙。
吾师道虽否,天子方文崇。
一旦因得意,诵之于六宫。

关键词解释

  • 他山

    引用解释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 和璞

    引用解释

    亦作“ 和朴 ”。 即 和氏 璧。亦借指美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周 有砥砨, 宋 有结緑, 梁 有县藜, 楚 有 和 朴。”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思荐寳以继佩,怨 和 璞之始鐫。” 唐 白居易 《三十四牧宰考课策》:“虽有 和 璞之真,不能识也。” 明 张居正 《七贤咏》序:“ 和 璞之緼玄巖,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