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

意思:最化之极啊,瀛瀛溶溶。

出自作者[唐]元结的《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全文创作背景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是唐朝文人元结所作的一组诗歌。这首诗是《二风诗》中的一部分,旨在描述和赞扬至慈之德。至慈,即极端的慈爱,广泛的慈悲。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慈爱如春风般温暖人心的力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鼎盛。诗人元结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创作受到了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同时,唐朝也是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慈爱、仁爱等儒家美德在社会中受到广泛推崇,这也为元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背景。 总的来说,《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是在唐朝文化背景和儒家思想影响下,诗人元结通过诗歌来赞颂慈爱之德的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有慈帝,能保静顺以涵万物,故为《至慈》之诗 二章四韵十四句) 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
如煦如吹,如负如持, 而不知其慈。
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
如涵如封,如随如从, 而不知其功。
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
作者介绍 花蕊夫人简介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道家思想对元结影响深远。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生卒见元结墓表)

关键词解释

  • 溶溶

    读音:róng róng

    繁体字:溶溶

    英语:broad

    意思:
     1.水流盛大貌。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扬流波之潢潢兮,体溶溶而东回。”
      ▶王逸注:“溶溶,

  • 瀛瀛

    读音:yíng yíng

    繁体字:瀛瀛

    意思:水广貌。引申为地域广大。

    解释:1.水广貌。引申为地域广大。

    造句:暂无

  • 至化

    引用解释

    极美好的教化。《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址。”《晋书·阮种传》:“旁求俊乂,以辅至化,此诚 尧 舜 之用心也。” 宋 王禹偁 《进端拱箴表》:“陛下圣德昭被,神功著明,四辅无私而秉大钧,百姓不知而归至化。”

    读音:zhì huà

  • 瀛溶

    读音:yíng róng

    繁体字:瀛溶

    意思:水波浮动貌。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朱青云言:尝与高西园散步水次,时春冰初泮,净绿瀛溶。”

    解释:1.水波浮动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