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邻院深上人》 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

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

意思:竹院名儿童,茅屋在已公。

出自作者[明]祝允明的《赠邻院深上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是一首描绘禅院生活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禅院中的日常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禅的深深理解和感悟。 首联“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描绘了禅院的环境和人物。竹院和童子是静谧的象征,茅斋和已公则传达出朴素和淡泊的生活态度。童子的名字为诗篇增添了几分生动,而“坐已公”则暗示了诗人与童子的亲近关系,以及他对禅的深深领悟。 颔联“亦如王舍内,却愧鲁家东”进一步描绘了禅院的生活状态。这里借用典故,将禅院的生活比作王舍城内的宁静,又感到惭愧于像东鲁那样过于淳朴。这里既有对禅院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世俗世界的谦逊。 颈联“共味井泉接,分阴树影中”描绘了禅院中的日常生活。井泉和树影的描绘,既体现了禅院的自然环境,也表达了禅院生活的平淡和宁静。同时,“接”和“分阴”这两个动词和形容词,都传达出诗人对禅院生活的深深体验和理解。 尾联“闲眠时唱和,律吕隔墙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禅院的闲适生活。他有时会唱着歌儿入睡,而歌声通过墙传递出来,仿佛与天地间的和谐旋律相通。这里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也体现了他对禅的深深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院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禅的深深理解和感悟。它通过描绘静谧的环境、朴素的生活、平淡的日常和和谐的旋律,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宁静和淡泊。这种宁静和淡泊正是禅的核心,也是诗人对生活的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
亦如王舍内,却愧鲁家东。
共味井泉接,分阴树影中。
闲眠时唱和,律吕隔墙通。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因为右手有六根手指而自号“枝山”,被誉为“枝指生”。祝允明的家族学问渊源,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七次会试都未能中选。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但却写得优美精致,展现了其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祝允明最著名的成就是书法方面,尤以狂草书法著称,被誉为“祝枝山的字,唐伯虎的画”。

关键词解释

  • 童子

    读音:tóng zǐ

    繁体字:童子

    短语:稚子 幼儿 孩子 小子 小儿 孺 竖子 孩 囡 报童 小孩子 小 小孩 儿童 童 娃娃 幼 小家伙

    英语:boy

    <

  • 竹院

    读音:zhú yuàn

    繁体字:竹院

    意思:栽竹的庭院。
      ▶唐·张籍《寻徐道士》诗:“寻师远到晖天观,竹院森森闭药房。”
      ▶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二十

  • 斋坐

    读音:zhāi zuò

    繁体字:齋坐

    意思:(斋坐,斋坐)
    斋舍的座位。
      ▶《宋书•吉翰传》:“昨于斋坐见其事,亦有心活之。”

    解释:1.斋舍的座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