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汪仲嘉待制奉祠归四明,分韵得论字》 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意思:要不是山泽清润相,又用一札山脚。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送汪仲嘉待制奉祠归四明,分韵得论字》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是一首对古代文人生活的生动描绘,通过对作者在朝廷和归隐之间的抉择,以及他在生活和仕途之间的挣扎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首联“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描绘了作者对朝廷的向往和对归隐的矛盾心理。作者渴望像飞鸟一样翱翔在碧海蓝天,但同时也对朝廷的繁琐和压抑有所厌倦,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颔联“宝马十年听漏箭,扁舟一雨看潮痕。”描绘了作者在仕途和归隐之间的挣扎。作者在朝廷任职已经十年,每天听着漏箭度日,如同骑着宝马听候命令。而当他看到雨水打在扁舟上,看到潮水留下的痕迹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颈联“侍臣相忆松门远,归客还怜菊径存。”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作者想起自己在宫廷中的侍臣生活,怀念那些松柏林和远处的山峰。同时,他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归隐生活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够像那些菊花一样在归隐之地生存下去。这一联通过描绘作者的回忆和担忧,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 尾联“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像山泽一样清润的生活,而朝廷的信任和支持也让他感激不尽。这一联通过表达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作者在朝廷和归隐之间的抉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生活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
宝马十年听漏箭,扁舟一雨看潮痕。
侍臣相忆松门远,归客还怜菊径存。
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云根

    读音:yún gēn

    繁体字:雲根

    意思:(云根,云根)

     1.深山云起之处。
      ▶晋·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唐·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忠州三峡内,井邑聚

  • 山泽

    读音:shān zé

    繁体字:山澤

    意思:(山泽,山泽)

     1.山林与川泽。
      ▶《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

  • 清润

    读音:qīng rùn

    繁体字:清潤

    意思:(清润,清润)

     1.清丽温润。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祏诗猗猗清润,弟祀明靡可怀。”
      ▶唐·杨巨源《崔娘诗》:“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

  • 要非

    读音:yào fēi

    繁体字:要非

    意思:
     1.犹言总不是。
      ▶唐·韦应物《有所思》诗:“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宋·范成大《送汪仲嘉归四明》诗:“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