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发会同馆》 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

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

意思:峰多常遮挡太阳,地断了想回星。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发会同馆》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一持天子节,兹喜去龙庭。
大漠夜犹白,寒山春不青。
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
同类惟所适,鸣镳毋暂停。》是一首描绘边疆风貌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边疆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首联“一持天子节,兹喜去龙庭。”描绘了持节出使边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能够为国家尽忠的喜悦和自豪。 颔联“大漠夜犹白,寒山春不青。”描绘了大漠夜晚的景象和寒山春天的未至,表达了边疆生活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颈联“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描绘了边疆地形的特点,山峰众多常常遮挡太阳,地面陡峭想要回星星都很困难,进一步表现了边疆的艰险和神秘。 尾联“同类惟所适,鸣镳毋暂停。”表达了作者对于出使任务的重视和对于同伴的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一首充满豪情和壮志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持天子节,兹喜去龙庭。
大漠夜犹白,寒山春不青。
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
同类惟所适,鸣镳毋暂停。
作者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蔽日

    读音:bì rì

    繁体字:蔽日

    意思:遮蔽日光。
      ▶《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
      ▶《旧唐书•刘迺传》:“干霄蔽日,诚巨树也,当求尺寸之材,必后于椓杙。”
      ▶《花月痕》第八

  • 绝欲

    读音:jué yù

    繁体字:絕欲

    意思:(绝欲,绝欲)
    断绝一切欲念。
      ▶宋·何薳《春渚纪闻•綦革遇三皇閟宫》:“革自甘陵即屏居绝慾,专以修真为务,隐于密之九仙山。”
      ▶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九:“宋儒

  • 回星

    读音:huí xīng

    繁体字:回星

    解释:1.回旋运转的星。 2.星体运行一周,回归原处。表示年岁更始。语本《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郑玄注\"言日月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