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疑为息壤,下恐有蟠泥。
意思:在怀疑是息壤,下恐怕有蟠泥。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登城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漫费人蒸土,常如物溃堤。
傍疑为息壤,下恐有蟠泥。》是一首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同时也寓含着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首句“漫费人蒸土”,形象地描绘了水漫过堤岸的情景,仿佛人们像蒸土一样被白白浪费。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势浩大、漫过堤岸的情景比作人们被浪费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常如物溃堤”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浪费现象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就像物品溃决堤防一样,人类的行为也常常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傍疑为息壤”中的“傍疑”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疑惑和不解,同时也暗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在这里,作者将自然现象比作传说中的息壤,这是一种能够自我增长、自我修复的神奇土壤,暗示了人类行为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一句“下恐有蟠泥”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担忧。这里用“蟠泥”来形容堤防下的淤泥,暗示着堤防下的淤泥可能引发洪水等灾害。作者以此表达了对人类行为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的担忧,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节约能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水漫过堤岸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源浪费的担忧。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