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归工部送僧约》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意思:早知道都是从拘禁,不学习拖延到白头。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和归工部送僧约》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人生选择和道德思考的深刻表达。 首句“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揭示了诗人对过去放任自流,不思进取,到老来悔恨不已的自我批评和反思。这里的“拘囚”并非指实际的牢房,而是指束缚和约束,是对过去错误的自我认知和反省。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过去的深深懊悔和对未来的警醒。 “汝既出家还扰扰”一句,诗人将出家人的清净与自己过去的纷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出家后还依旧纷扰的自己的不满。这里的“扰扰”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生活的繁杂和纷扰,而“何人更得死前休”则是对这种纷扰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叹息。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道德思考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将抽象的道德思考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和对道德思考的生动表达,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汝既出家还扰扰,何人更得死前休。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因循

    读音:yīn xún

    繁体字:因循

    短语:拖 宕 耽搁 蘑菇 延宕 拖延 迁延

    英语:temporization

    意思:
     1.道家谓顺应自然。
      

  • 早知

    读音:zǎo zhī

    繁体字:早知

    造句:

  • 白头

    读音:bái tóu

    繁体字:白頭

    短语:老朽 老 行将就木 苍老 早衰 朽迈 年老 大年 老弱病残 衰老 老态龙钟 上年纪 老迈

    英语:hoary head

  • 自拘

    读音:zì jū

    繁体字:自拘

    意思:
     1.拘囚自己。
      ▶《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
      ▶《韩诗外传》卷二:“晋文公使李离为理,过听杀人,自拘于廷,请死于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