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刘侍郎》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意思:只有夜猿知道客人遗憾,峰阳溪路第三声。

出自作者[唐]李端的《送刘侍郎》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谢宣城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几人同去谢宣城”,诗人表达了自己和谢宣城一样,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感叹有多少人曾经怀着同样的愿望,想要去谢宣城那里寻求安慰,但最终却无法实现。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未及酬恩隔死生”,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报恩的愿望,只能隔着生死两界,默默地怀念着谢宣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更深层次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敬畏。 “唯有夜猿知客恨”,诗人通过描绘夜猿的哀鸣,表达了自己对客恨的深深共鸣。夜猿的哀鸣在峄阳溪路回荡,成为了诗人和谢宣城之间情感的纽带。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响,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最后,“峄阳溪路第三声”,诗人以峄阳溪路上的夜猿哀鸣作为结尾,将诗的主题再次升华。夜猿的哀鸣在峄阳溪路回荡了三次,每一次都表达了诗人的深深共鸣和无尽的思念。这一句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谢宣城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情感的共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几人同去谢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作者介绍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关键词解释

  • 第三声

    读音:dì sān shēng

    繁体字:第三聲

    意思: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

  • 知客

    读音:zhī kè

    繁体字:知客

    英语:person in charge of reception at ceremonies; monk in charge of monastery reception

    意思:

  • 三声

    读音:sān shēng

    繁体字:三聲

    意思:(三声,三声)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