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皋桥》 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意思:仍有残留的影响尚未被磨灭,到现在家乡重和谐的声音。

出自作者[唐]李绅的《皋桥》

全文赏析

这首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人在开篇两句“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中,通过描绘伯鸾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无奈。伯鸾的憔悴形象,体现了生活的艰辛,而“甘飘寓”则表现出诗人无畏的态度,甘愿在漂泊中寻找生活的意义。“非向嚣尘隐姓名”则进一步表达出诗人避人疑云的处世态度。 接着,诗人通过“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两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志向。鸿鹄羽毛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而素丝琴瑟的自谐声,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坚韧。 在“故桥秋月无家照,古井寒泉见底清。”两句中,诗人借助秋月、古井、寒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寂静、清冷的秋夜图景,而“无家照”和“见底清”则进一步营造出孤独、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的孤独感受。 最后两句“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则表现了诗人的坚韧精神和崇高风范,尽管生活艰难,但诗人的精神风貌依然熠熠生辉,影响了周围的人,使得乡亲们对他的行为赞叹不已,重和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漂泊中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志向,同时也体现出坚韧的精神和崇高风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
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故桥秋月无家照,古井寒泉见底清。
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作者介绍 李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关键词解释

  • 和鸣

    引用解释

    1.互相应和而鸣。《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唐 元稹 《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

    2.《左传·庄

  • 乡里

    读音:xiāng lǐ

    繁体字:鄉裏

    英语:home town

    意思:(乡里,乡里)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 磨灭

    读音:mó miè

    繁体字:磨滅

    短语:消解 消灭 泯灭 幻灭 荡然无存 没有 消释 过眼烟云 流失 消 化为乌有 一去不复返 石沉大海 无影无踪 磨 毁灭 熄灭 消散 付诸东流 收敛 破灭 冰消瓦解

  • 余风

    读音:yú fēng

    繁体字:餘風

    英语:afterwinds

    意思:(余风,余风)

     1.过去传留下来的风教、风习。
      ▶《书•毕命》:“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