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路证无还,一念才差隔万山。
意思:每个人都有路证没有回来,一个念头才差隔万山。
出自作者[宋]洪咨夔的《读楞严》
全文创作背景
《读楞严》是宋代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洪咨夔(1076-1136),字君畴,号鹤林,江西婺源人。他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曾任南宋宰相。洪咨夔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南宋时期,金朝入侵,国家疆土不断缩小,社会风气日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咨夔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佛教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读楞严》这首诗正是洪咨夔在研读《楞严经》时所写。诗中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楞严经》是一部著名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过程以及如何修行成佛的方法。洪咨夔通过阅读这部经典,领悟到了佛教的真谛,并试图将这些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诗中写道:“法门广大无边际,一切众生皆得度。”这句诗表达了佛教普度众生的理念,认为佛法无边,可以引导所有众生走向解脱。洪咨夔在诗中还提到了“般若波罗蜜”,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意指智慧和觉悟。洪咨夔认为,只有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禅定”和“戒律”,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面。禅定是指通过冥想和观照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戒律则是佛教徒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洪咨夔强调了这些修行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实现佛教的目标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读楞严》这首诗反映了洪咨夔对佛教的热爱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他在面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困境时,如何通过佛教教义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